唐宋两朝广东广州股票配资,正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,文化的繁荣与艺术的璀璨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历史的巅峰。经济发展,社会开明,文人们创作的题材丰富多彩,涵盖了家国情怀、山水寄托、友情温暖以及爱情的真挚与复杂。这个时代的文人,身兼才子与风流的双重角色,往往借由书写诗词曲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。他们或因风月之地邂逅美人,或因自尊心与虚荣心作祟,常以诗作赠送心仪女子,有时仅仅是为了宣扬才华,或是寻找一方出口来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在这个宽松的社会背景下,文人们与青楼的交往并不被视为不正当行为。对许多仕途未曾成名或情感孤寂的文人而言,青楼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,也是他们寻求灵感与慰藉的场所。曾有一位诗人,他不仅作品众多且质量上乘,与李商隐并列“小李杜”,甚至可与李白、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相提并论。这样一位才俊,似乎注定不凡。然而,他却度过了30年的光阴在青楼之间。后人戏言:“守不住肉体,却守住了灵魂”,用以调侃他一生的风流与情感的无奈。
展开剩余77%这位诗人就是杜牧,字牧之,人称“杜十三”,因其排行家中第十三。若换作现代,杜牧无疑是一位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,生活富足,衣食无忧。然而,这并非杜牧的全部。杜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官宦世家,从魏晋南北朝起,杜家的祖先便在朝廷任职,家族的成员一代代仕途显赫。到唐代,杜家地位愈加显赫,祖父杜佑更是曾任宰相,而父亲与大伯也都是京城内位高权重的官员。如此家世背景,杜牧自幼便接触到优渥的教育与仕途的机会。他沉迷书海,尤其喜爱兵法,曾在研读《孙子兵法》的基础上,写下了数篇学术心得,展现出早期的才华。
然而,好景不长,杜牧的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,家道迅速中落。失去长辈的庇护后,杜牧在享乐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不拘小节的性格,致使家产被挥霍殆尽,最后不得不解除府中佣人的职务,带着家人过上了贫困的生活。虽然物质上日渐贫瘠,但杜牧心中却依然怀有做官的宏图大志。他的仕途虽然一度陷入困境,但并未因此丧失斗志。
公元828年,杜牧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,而当时的主考官之一正是崔郾。初入科举,杜牧并未预料到自己能够中榜,然而他所写的《阿房宫赋》却为他打开了仕途之门。那时,崔郾的身份显赫,他的府邸门前常常络绎不绝地拜访者,前来巴结的人几乎把门槛踩塌。就在崔郾准备闭门谢客时,一位狂士吴武陵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。吴武陵是朝廷中有一定威望的人物,他把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递给崔郾时,满怀推荐的心情:“这是我在太学巡查时发现的好文章,既然要选拔人才,不如给你送一个状元,如何?”崔郾看着那篇犀利的文章,惊讶于它的才气,却也不得不面面相觑,只能应道:“我看看。”
这篇文章言辞犀利、慷慨激昂,一时间震动了许多人。最终,凭借《阿房宫赋》这篇作品,杜牧被推荐为科考进士第五名,顺利步入仕途。从此,杜牧的才华与个性开始逐渐被社会认知。
杜牧的风流倜傥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面,尤其是在烟花之地的放荡不羁。尽管如此,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未能忘怀一位名叫张好好的女子。张好好是沈府的乐伎,年仅十三岁,容貌如水莲般清纯可人。当杜牧第一次见到她时,她的一颦一笑便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。这份初见的情感,让杜牧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幻想着她,梦想有一天能够娶她为妻。
然而,命运弄人,杜牧的这一愿望并未能如愿以偿。随着沈传师的调职,杜牧与张好好的距离越来越远。两年后,当杜牧准备付诸实践时,张好好已被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娶为妻。这让杜牧深感懊恼,却也无可奈何,只能将这段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。
多年后,杜牧再次与张好好重逢,然而此时的她已不复当年的风华,面容憔悴,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痕迹。杜牧感到深深的惋惜与伤感,于是写下了一首长诗,表达对她的祝福,希望她能在余生中找到自己的幸福。即使这段感情未曾开花结果,张好好依然是杜牧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“白月光”。
杜牧的才子风流与他长时间在青楼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。他的内心始终有一处地方,那个地方属于他未能拥有的爱情,而外面的烟花场所则是他用来掩饰自己内心空虚的方式。即便如此,杜牧的诗词依然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,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艺术宝贵财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