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末唐初时期,徐茂公的声望极为显赫,他不仅被封为英国公,还位列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史书记载,徐茂公不仅精于审时度势,还似乎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。在他年事已高、生命将尽之时,召集家中所有亲人到床前在线配资软件,郑重告诫道:“若家中后代有人才过于出众,务必狠心将其杀之,以绝后患。否则此人必将起兵反叛,带来大祸,连累全家。”家人听后虽然震惊,却难以置信徐茂公竟能预见几十年后的事情,因此并未放在心上。
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徐茂公的话竟成了事实。那么,这位徐茂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?他为何能展现如此深远的智慧?其实,早在少年时期,徐茂公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天赋。十六岁那年,父亲召集三个儿子,宣布家中店铺的管理权将轮流交由他们负责,每人一年的时间,自己不再插手。头两年由两个哥哥管理,均秉持规矩,农事安排妥当,年底收成都颇为可观。兄长们每次都安排长工提前完成农活,令父亲十分满意,也更加期待着小儿子徐茂公接手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由于父亲偏爱徐茂公,两个哥哥对他心存不满,暗自认为他接管家业后定会败坏家产。徐茂公上任伊始,便严厉警告长工:“我当家期间,谁敢不听话,立即离开!”长工们暗自揣测,小三少爷会不会更加苛刻,想不到他接着说:“大家先回家休息,何时复工等我通知,休息期间工资照常发放。”这突如其来的宽松令长工们和父亲兄长都摸不着头脑,难道徐茂公真有意败家?
接下来,徐茂公下令以极低价清仓家中店铺的存货,只收黍子入库。长工们从年初休息至夏至,不见任何农活进行。父亲虽忧虑,但因曾言不再干预,也只能默默忍耐。五个月后,徐茂公终于让长工们重新开工,他镇定地说:“明日起整地耙田,十天后全部种上黍子。”那年大旱,乡民们按常规种植却颗粒无收,徐茂公的安排反倒合理有效。积存的黍子很快被附近乡邻抢购一空,赚得盆满钵满,令父亲和兄长们刮目相看,佩服不已。随后,徐茂公谢绝继续管理家业,投身于更宏大的事业,也因此名垂青史。
隋朝末年,朝政腐败,百姓生活困苦。尽管徐茂公家境富裕,他心系黎民,对隋朝极为不满,遂加入翟让领导的瓦岗寨起义。在得知翟让为军粮筹措发愁时,徐茂公献策建议:“应将抢劫目标转向运河附近,劫富济贫。”此策不仅迅速筹集资金,还赢得民心,令起义声势大增。翟让采纳后,军队人数数倍增长,且对徐茂公信任倍增。徐茂公又提议招揽李密入伍以壮大实力,翟让应允。谁料此举最终导致翟让被李密暗算身亡。
徐茂公闻讯悲痛欲绝,自责害死翟让,主动辞去职务。公元619年,李密败给王世充,投降李渊。徐茂公亦深思自身未来,因兵马钱粮属李密所有,遂提前上奏李渊,将这些资源归功于李密,自己则单独归顺李唐。李渊对此大为赞赏,称得一知恩图报的忠臣,赐他曹国公爵位、改名李绩,并赏赐宅地良田数十顷。后来李密被朝廷诛杀,徐茂公又自愿承担收葬义务,朝中皆称赞其重义气。
然而,如此品格高洁、才略过人的徐茂公,为何在临终时说出那般冷酷的话?原来,他早已洞察孙子徐敬业非凡。少年徐敬业不仅在马术剑法上技艺出众,更曾在一次狩猎遭遇森林大火时机智逃生:他果断杀死坐骑,藏于马腹中,避过火焰生还。徐茂公因此寄望极高,倾力教导。但不久便察觉徐敬业性格鲁莽冲动,这在朝堂是致命缺点,恐将酿成大祸,祸及全家。徐茂公心知除之以绝后患最妥,却难以对孙子下手。临终前,他召集家人,留下“若家中出过于优秀之人,必杀之以绝后患”的遗言,实际上是将决断权托付给后代,却未点明徐敬业身份,家人因而未加执行。
公元669年12月,徐茂公辞世,享年七十六。唐高宗李治为其举行隆重丧礼,下令七日内朝廷休朝,并赐谥号“贞武”。果然,正如徐茂公所料,公元684年徐敬业因不满女皇武则天的统治,举兵反叛。虽集结十万大军,声势浩大,但因轻率行事,缺乏周密谋划,不足一年便败北。徐敬业的失败不仅葬送了自己,也连累全家遭受灭族之灾。传言武则天愤怒之下竟挖出徐茂公棺材,令人生叹:若徐茂公当年直接下手,或许能避免悲剧。
纵观古今,审时度势与明哲保身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。虽不可失去胆识与血性,但鲁莽冲动则极易招致祸患,需妥善把握其中分寸。当然,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如徐茂公般品德高尚、讲义气的精神。回望徐茂公一生,堪称运筹帷幄、神机妙算,勇谋兼备,正因如此,他才能名垂史册,成为后人景仰的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